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
各位好,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叫作《我会独立思考》。大家看到我手里拿的这本书,很明显是还没有正式出版的,我就急于把它讲出来,可见我是多么喜欢这本书,看起来很薄,但是非常难讲。
这本书是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东西。独立思考是弥足珍贵的一种能力,在现在这个社会,它变得越来越困难。为什么呢?那天我跟施展老师(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)聊天、读他的书,就发现现在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,就是公共话语空间的消失。
什么叫公共话语空间的消失呢?就是我们过去讨论一个问题,基本上都是在报纸上,在电视里边,这个叫作公共话语空间。所以能够参与讨论的这些人,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,他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够说服别人,才能够打动别人,才可以选择自己的立场,去表示赞同或者反对。
但是,因为现在看报纸、电视的人变得越来越少,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手机里选择发言,选择拉黑,选择屏蔽。最重要的两个工具,就是拉黑和屏蔽。为什么这两个东西很重要呢?因为一旦有了拉黑和屏蔽以后,你就发现人们没有耐心听别人讲,你跟我讲一大堆大道理,我不喜欢你,我讨厌你,直接拉黑。
这样的结果会造成一个东西,叫作信息茧房。各位想象一下,一个人周围被一个蚕茧包裹起来,你生活在一个自己的信息茧房当中。你每天通过拉黑和屏蔽给自己选择了信息的来源,你只和与自己有同频共振的人交流,然后在同样的群里发言,表达着同样的意思。
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,独立思考变得越来越少。移动互联网带给每个人发言的机会,但并没有使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更加科学,更加耐心地去看待问题,反而让我们变得非常不耐心。你去看那些短视频下面的留言,大部分人就是留一句难听话,然后转身就走了。因为我可以骂你,但你没法骂我,我是隐藏在暗处的。这种缺乏研究、缺乏能力、也不用负更多责任的表述方法,使得我们的公共话语空间变得越来越少。
这就让我想起来伏尔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,也是这书里的。他说:“自己独立思考,并让他人同样享有这样做的特权。”那与它相对的,独立思考的反面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保持敌对,我们愤怒,我们自以为是,不同意见之间矛盾重重。
这本书实际上是写给小孩子看的,文字非常简单,但我期待大人们能够认真研究,并且能把它做成一门课,带着大家一块练习,怎么样讨论问题,怎么样发表意见,怎么样进行辩论等等。
一个没有经历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大脑,堆砌着大量的信息,或者被情绪掌控,这时候我们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。
一说到批判性思维,我们讲过一本书叫《思辨与立场》,另外我们还讲过《这才是心理学》,甚至我们讲过《机械宇宙》这样的书,它们都代表着批判性思维。为什么我们会这么不遗余力地讲批判性思维?核心就在于批判性思维绝不是我们用来批判别人,或让自己不要上当的这么一个工具。
一生中,骗你最多的人绝对不是别人。我们最应该小心的是自己骗自己,自己骗自己的机会要远大于别人骗我们的机会。所以批判性思维首先针对的对象是我们自身的头脑,我们要小心警惕我们头脑中所产生的各种谬误。我们待会儿有一部分专门讲我们头脑当中会出现的,各式各样的有趣的谬误。
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?批判性思维就是你通过评估想法与事实,来决定应该相信什么,做些什么的过程。这是一种技能,既然是一种技能,就需要学习,需要练习。比如说这书里举的一个例子,我们问小学生,该不该把灰狼列入动物保护名单?大家都知道,过去狼是不需要保护的,因为狼咬羊、伤人等等。但是现在你发现,灰狼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了,那关于这个话题应该怎么讨论呢?
最基本的步骤,我们不能够凭借自己的感受来判断,比如我害怕灰狼,我讨厌灰狼,灰狼是坏的,所以就不要把它列入名单。或者有人说我喜欢灰狼,我没有被灰狼咬过,所以把它列进来,这都不对。
我们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。为什么一个东西要被列入到保护名单?列入到保护名单的标准是什么?之前被列入的有哪些?
既然有这么多的条件,就应该去收集关于灰狼的各方面的证据。这就要考虑到这个证据是否可靠,这个证据的来源是不是准确,这个数据需不需要更新等等。要评估一下你所收集的这些证据的可信性。
然后验证假设,验证你提出来的想法,能不能够用这些数据和事实支撑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要始终保持开明思想。
什么叫开明思想?就是两派的观点可能不一样,两派收集的事实不同,这时候正好可以交流。交流的过程当中不要给对方贴一个标签,说你是“爱狼派”,凡是爱狼的都是我的敌人,那没法辩论。
这时候开明的思想代表着,虽然我们的意见不一样,但是我们可以互相交流。你获得的这个支持性的观点和事实是什么,我获得的是什么,最后再得出一个结论。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,需要批判性思维介入的事情。
你想想看,这样的事情有多少?我们每天在网上看的大量的新闻都属于这一类的东西。你要发表意见,你要表扬这个人,你要批评那个人,你要为谁站队,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吃瓜群众的话,那你就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精神。所以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,肯定需要批判性思维。
反过来讲,家庭建设难道不需要吗?你们家要不要买一个房子?你们家要不要投资理财,买点什么基金之类的东西?或者你们今年过年,到底是回男方的家还是回女方的家?我们该不该给孩子报一个什么样的班?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来判断,否则你只能随大溜。别的孩子都在学跆拳道,那我(家孩子)也学一个。别的孩子都学钢琴,那我(家孩子)也学一个。
你需要思考。家庭建设,参与公共话题,甚至你是不是应该做出创业的决策,你怎么在团队当中领导你的团队,你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情绪,你这事该不该生气,该不该愤怒,或者你愤怒之后应该怎么样解决,这全都是批判性思维的话题。
所以大家可想而知这件事有多么重要,那与此相反的是什么呢?跟它相反的就是我们常犯的错误。比如说刻板印象,我们对狼就有刻板印象,但其实我们对狼的刻板印象远没有我们对人的刻板印象严重。我们在说起某一类人,某一类地区的人,某种长相的人,甚至从哪儿毕业的人,我们都会有不同的刻板印象。
这种刻板印象会导致我们非常轻率地得出结论,因为人的大脑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走捷径。我们特别希望不要让我判断,就直接告诉我你是什么星座。或者不要让我判断,直接把你归于哪种颜色的人,你是哪个数字的人。
为什么那些用数字来算命的、用颜色来算命的、用星座来算命的、用属相来算命的,总有一大堆的拥趸,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特别好,特别管用。我们的头脑就是想省力气,我们只要看到几个能够验证的案例,我们就会对此深信不疑。
一旦你对此深信不疑,你在其后就会收集更多类似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错。所以你会成为他的追随者、信奉者。这些就是走捷径的过程,这就叫作刻板印象。
第二个是恐惧。我害怕,或者是我见到他我就生气。我就怕狼,所以肯定不能把狼列入保护名单。第三个是盲目相信。
还有就是无知,对一件事完全没了解,就轻易得出一个结论。我说到这里,就觉得我这一类的案例特别多。那天我上《鲁豫有约》,我在那讲我读书的事,我觉得我讲得挺好的,结果我看短视频平台上留言说:“他只读名言警句。”也就是他认为我不可能读那么多的书。我讲那么多内容,什么都知道,每本书在他看来我只讲了一两分钟,所以他说我只读名言警句。
如果你的观点全部来自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的话,你会非常轻易地得出一个很奇怪的结论,所以最后一个叫妄下结论。这些东西都是与批判性思维相反的。
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,一个完整的独立思考的过程是怎么构造的。
第一步叫作提出问题。首先,我们看到一个话题,或者看到别人的一个意见、观点的时候,我们得能够提出问题。
提出问题来自哪儿呢?来自好奇心。好奇心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武器,而人类的历史的推动,就是被一个一个的问题所带动起来的。比如说,爱因斯坦提出过一个伟大的问题:如果人坐在一束光上旅行会是什么样?
没有人会想出这么一个离经叛道的问题,人怎么会坐在一束光上旅行?但是爱因斯坦说,如果你坐在一束光上旅行会怎么样呢?从而开创了相对论。牛顿说,这个炮打出去,飞了很远才落地,如果把它再拔高一点,速度再快一点,它会怎么样,最后牛顿算出来总有一个速度它是可以形成第一宇宙速度(物体绕地球飞行做圆周运动时,所要达到的速度),它能绕着这个圈转,不掉下来。这就是提出一个好的问题。
所以,问题比答案更令人受教。为什么呢?因为能够提出好的问题,意味着你承认自己不知道。
我们很多人在讨论话题的时候,从来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,就愿意第一时间表态,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指责某个人。因为指责某个人这样的事是不会犯错的,你觉得我反正没有错,谁让你们做了这样的错事,那你最起码有这一点做错了吧。这个确实可以让自己永远站在一个不犯错的立场,但是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贡献。你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,承认自己没有研究。
所以要提出问题。问题至少分成三个层次。最基本的层次,得能够提出一个好奇的问题,就是你不知道这事,真的不知道。然后比这个层次再高一点的,你要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,这个问题大家也会关心,觉得蛮好玩的。然后再高一个层次,你要能够提出一个明智的问题。明智的问题就是,大家可以反复思量,可以借着研究这个问题发现更多的、新的空间。像爱因斯坦、牛顿提的这些问题,明显是超级明智的问题。
那怎么验证你提的问题质量到底属于哪个层次呢?请听我下边的一些问题,如果你的答案是“是”的话,随着我的这个问题往下延伸,你提问题的水平,就会变得越来越高。
你是否不确定问题的答案?你的问题有什么目的吗?你的问题需要不止一个是或不是的答案吗?你的问题深刻吗?你的问题具体吗?你的问题能够引发对话吗?你的问题简短吗?你的问题容易理解吗?你的问题是否不包含任何的信仰或偏见?你的问题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吗?
这些你看,一直到最后这么一个问题,你就会发现提问的水平和境界,在不断地提升。如果你的问题能够引发大家进一步的思考,并且这个问题背后,还能够延伸出更多的问题,那就是一个明智的问题。
所以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,进行独立思考的第一步,就是首先要学会对各种各样的命题提出你所拥有的新问题。
我这两天一直在看这方面的书,有一本叫《走出思维泥潭》,就说,过去的人认为,大猩猩和人是有天壤之别的。就是人们把大猩猩定义为动物,跟人根本上是不一样的,没有人认为大猩猩会具备人类近亲的一些独特的、和别的动物不一样的特质。结果再也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,过了很长时间,就没有人关心这个话题。
后来是古德尔(珍妮·古德尔,动物学家,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),她是一个业余的动物学家,不是科班出身的、专业的动物学家。她自己跑到野生动物公园里,跟大猩猩长期待在一起,待了一年两年的时间,记录大猩猩的行为。
最后我们看到原来大猩猩会使用工具,原来大猩猩有着非常强烈的情绪,大猩猩可以维护自己的族群,可以像人类一样有感情,有难过、嫉妒、愤怒,各种各样的表现。这就是我们说,当你有足够的好奇心,才能够提出具备颠覆性可能的问题。
接下来第二步叫作收集证据。收集证据里边又分三步,第一个叫作寻找信息。就是你先去找,把与此相关的信息尽可能找来。找来以后第二步叫建立联系。看这些信息之间互相有什么联系。大家看,凡是探案类的电影,墙上都会有一张图,图上每个人身上钉一个小图钉,然后用一个线拉来拉去,这叫作建立联系。然后,第三步叫作从联系中得出结论。这个是我们收集证据的过程。
举一个类比让大家能够理解这件事。古时的人看天上的星星,首先是长时间的观察,就像第谷(丹麦天文学家,曾在汶岛建造天堡观象台,观测星星20年)那样天天看,每天不断地看那些星星,哪些星星在哪个地方是固定的,哪几颗星星在哪些地方是变动的。这是第一步,首先收集这些数据;然后第二步连线,就是建立联系,当这些观察者看到这几个星星永远都不动,永远都是同样的结构的时候,他用线把它们连起来。
连起来这些线以后,让这些星星之间似乎建立了联系;第三步,从联系中得出结论。这个叫大熊星座,这个叫小熊星座,那个叫仙女星座,然后就开始建立了星座的概念。这就是我们说,收集证据的一个基本的过程。
那查找信息的时候,我们需要找到证据。你要发表自己的意见,你就需要有证据。证据分两大类,一类是定性的,一类是定量的。定性的就是描述,这个东西是什么样子,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,这个叫作定性的描述。像我们之前写论文的时候,就需要说定性的研究有哪些,定量的研究有哪些。定量就是你需要拿出数据,来量化你所说的这些证据。
获得证据的方法有以下几类,你可以观察、采访、找人专门去问一问,阅读、读相关的文献资料,搜索、调查、投票,看看大家普遍的观点是什么。然后开讨论会、实验,还有历史记录等等。
我这随便一列,就有至少九种完全不同的获得数据的方法,但是各位想想,我们平常在网上相信的那些结论,往往可能是来自于其中的某一个。比如我调查过了,我问了多少个人,我那天亲眼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事实,所以就是对的。我们只是很简单地从自己的角度看到了一个现象,我们就得出类似的结论,这就是缺乏完整的研究的一个过程。
接下来要研究信源的问题,就是你所获得的这些证据是不是可靠。这里面有三种类型的调查者,一种叫研究者,一种叫社会科学家,还有一种叫数据控。
什么意思呢?如果你需要信息的时候,第一直觉是去翻书,或者上网查阅你能读到的一切资料,仔细核实你的信息来源,不要读到什么就相信什么。那你就是一个典型的研究者,这是第一类人。
第二类人是寻求答案的时候,知道该诉诸何处。求助他人,不管是朋友、家人、还是专家,你依赖于从别人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,这个是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方法。
第三种人是开启研究模式。首先选取定量数据、数字,统计数据和概率,这能为你带来坚实的基础。但要记住,数字并不代表事情的全貌,这是数据控。
这三种人哪种好呢,没有哪种好坏。你既可以是研究者,也可以是社会科学家,也可以是数据控。一个真正的好的调查者,这三件事情是应该结合起来。
不过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有人专门去研究过,像《百万富翁》(一个源自英国的电视答题游戏节目)那样的节目,其中有一个环节可以求助现场的观众,这题我不知道是ABC哪个答案,我让现场的观众投票。后来经过了很多次的比赛以后,大家统计发现,绝大多数观众的投票都好过个人的判断。就是人多力量大,很多人选ABC选对的可能性,比你一个人要高得多。
为什么在这种事情上,大家的投票会很管用呢?因为选ABC答案的那种题目,考的并不是难度,并不是认知水平,而是知识的盲区。你可能觉得,一个人知道唐宋八大家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。但你没想过,有的人是自学成才,没有上过中小学,所以会不知道唐宋八大家里有一个人是谁,这是完全有可能的。但他在别的方面,可能比你强很多,这个叫作知识的盲区。
你去看所有这种竞技类的节目,都是这样,并不是那个题太难,而是遇到了盲区。在遇到这种盲区问题的时候,大多数人的投票往往是对的。因为人多了,弥补了盲区。但是如果我们讨论一个案件、讨论一个观点、讨论一个法理问题,这时候未必所有人的投票就是对的,所以这个东西我们要分清楚,这是来自不同信源的问题。
收集了这么多的证据以后,接下来来评估证据。评估证据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,第一个叫作重要性。就是这个证据重要不重要,这个证据的来源值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;第二个叫作准确性。这个证据是不是做了非常严肃的研究,有没有多方的验证,有没有同行的评议等等;第三个叫相关性。这个证据和我们要论证这件事,有没有关系。
书里举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,有人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消息,说猫能够像狗一样叫,只是猫懒得这么叫。只有在被逼急了的时候、需要的时候,它才会用自己的“第二语言”,学这个狗的声音叫,大家说太有意思了。猫竟然能够学狗叫。请问,真的还是假的?你去判断,猫能学狗叫这件事,是真的还是假的?
那这时候怎么判断呢?作者给我们演示了一遍,首先你要知道信息的来源是哪里,在这个例子里,信息的来源是推特,可靠性不太高。
接下来第二个问题,信息的来源是一手的还是二手的?这个人是自己亲耳听到猫学狗叫,或者是他拍到了这个视频,还是他听别人说的?如果是二手的,那就更危险了。
如果信息的来源不是一手的,你能找到其他一手来源吗?假如你发现这个人是转发的,那能不能找找看他从哪转发的,一手的来源到底在哪?你要去搞清楚一手来源的人是谁。
到第四步,信息的一手来源和二手来源告诉你的一致吗?现在很多信息,转着转着就变形了,从一开始说的那个状况,到最后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。因为每一个转发的人,都会忍不住增加一点自己的东西,添油加醋,加上那么一点点,改变那么一点点。所以你要去判断它们是不是一致。
第五步,再去研究一下,信息的一手来源和二手来源可靠吗?在这个案例当中,他们发现,一手来源是兽医,那这个人是不是一个真的兽医呢?你还要去研究,能否找到可以支持这条一手信息来源的其他信息来源。如果猫真的能够学狗叫的话,那不会只有一个人这么说,能不能够找到别的兽医也这么说呢?
后来孩子们就沿着一条路径,研究、研究、研究,研究的结果是真的有很多兽医都发过这样的消息,那这时候你可以基本上相信,这是真的。猫有时候逼急了,真的会像狗一样叫。这是我们举一个例子,让我们知道,验证信息的来源的一个基本过程。
那么,如何辨识一个新闻是虚假新闻?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。
怎么来判断新闻是真是假?第一个叫作文章是谁写的。跟我们刚才验证猫会狗叫是一样的,首先搞明白文章是谁写的。很多老人家转发在家族群里的文章,都不知道谁写的,只署一个特别奇怪的名字。第二,你能找到作者的个人简历吗?这个作者既然愿意承担这个责任,发表这么一篇耸人听闻的文章,他的个人简历是什么?第三,这名作者是否写过其他你能找到的文章?第四,文章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?
第五,这个文章发表在什么地方?为什么我们说现在传统媒体的价值依然存在呢,就在于很多传统媒体,起到的就是把关人的作用,你能在我这个阵地上发表,代表着我对你有审核。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状况是,随着传统媒体不断互联网化,很多传统的媒体所发表的意见,有时候也是不靠谱的。如果一个传统媒体连可信度这一条都守不住的话,那么,其价值将会变得越来越低,所以一定要爱惜羽毛,这对于所有做传统媒体的人来讲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。
第六个叫作文章带给你的感受如何。为什么会有这一条呢?所有耸人听闻的假新闻,它的核心就是要撩拨你的情绪,撩拨什么情绪?愤怒、恐惧。我们讲过《疯传》那本书,大家就知道,愤怒和恐惧是最容易带来转发的东西。假如这篇文章给你带来的感觉叫作美好,那基本上你是不太会转发的,那就是一篇美文。
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你的愤怒,你的愤怒对于某些人来讲就是钱,就这么简单,这是一个生意。
所以我们作为“吃瓜群众”,要珍惜自己的情绪,不能够随便把自己的情绪交付给那些想要撩拨你情绪的写手。如果他的文章只是为了激发你的各式各样的情绪,尤其是恐惧和愤怒这两件事,你就一定要小心,这里很有可能会有虚假新闻的成分在。
接下来,是我最喜欢的这本书的部分,就是各种谬误。什么叫各种谬误?就我们在看到很多证据,或者筛选这些证据的过程当中,每一个人忍不住就会犯很多错。
第一个谬误叫人身攻击谬误。什么叫人身攻击谬误?你跟他讨论一个话题,他说你就是个坏人,你说话我就不信,你这个人私生活很糟糕。你看,问题归问题,但是他不跟你讨论问题,他跟你讨论的是你的背景、出身,你之前还干过什么坏事。就是用这种方式,来得出讨论问题的结论,这个叫作人身攻击谬误。
第二种叫作稻草人谬误。稻草人谬误是什么呢?那就不是对方的观点,你给他插上一个稻草人,使劲攻击他。比如,我们讲过一些书告诉大家要少吃糖分过高的食物,像面条、米饭,这种东西要少吃,如果你要减肥的话就要控制。然后就会有人站出来批评你说,你竟然不让大家吃面条,吃面条是我的权利。
我没有不让你吃面条,你愿意吃面条你随便吃,我只是告诉你糖分吃多了,对身体不好,就这么一件事。但是被对方夸张成为说,你就是那个号召大家不要吃面条的人。所以不要树立一个稻草人,非常生气地攻击他,这叫作稻草人谬误。
第三个谬误叫乐队花车谬误。什么叫乐队花车谬误呢?就是你发现,你只要走到一个狂欢节的现场,看到别人在游行乐队花车的时候,你就禁不住跟着它起舞,跟着它走了,手舞足蹈跟着走,就是随大溜。别人怎么说,我也怎么说,我们周围的人都怎么怎么样,我见过好几个人都不喜欢。这就叫作乐队花车谬误,你不是通过自己的判断得出结论,你是通过看有没有人跟你一样,来得出结论。
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,想要让全社会戒除这些谬误,基本是不可能的。我们只能够在这不断提醒大家,想要做一个睿智的人的话,你可以这样小心。
第四个叫作滑坡谬误。滑坡谬误是什么呢?就是如果这东西一直下去怎么办。比如说一个小孩子玩手机,被他的妈妈发现,他的妈妈就会非常焦虑、生气、恐惧。为什么呢?你问她为什么这么焦虑呢?她说,如果他总是这样怎么办,如果他今后这一辈子都这样,怎么办?我就经常问这些妈妈,我说你小时候没偷看过小说,你没有偷偷骗过家里人,你后来一辈子都这样了吗?没有啊。
我们自己犯了错,我们后来会改,我们是知道的。但是我们看到别人犯了错,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,那不行。你看,你的恐慌来自于滑坡。万一这样下去可怎么办?还说吃面的那个事,我说大家要少吃点面条,多吃点糖分含量低的东西。大家说那都不吃面了怎么办,那些种粮食的人怎么办?这就是滑坡。没法做到都不吃,这不可能的。
第五个叫作逃避话题。逃避话题很好玩,就是你跟大家讨论说,我们该摄入多少含糖量的食品,然后有人在底下评论说:“吃什么都不重要,最重要是锻炼。”看到吗?这是我们常见的讨论问题的方法,他没有在讨论问题,我们没有人在说锻炼重要不重要,我们在讨论摄入的含糖量的问题。然后他在旁边岔出来说,最重要是锻炼,这个叫作逃避话题,把这个话题拉到一边去了。
还有一个叫作虚假两难。虚假两难就是你要么这样,要么那样。比如说,丈夫做了一件事让妻子不高兴,然后这个妻子说,你知道这件事我不高兴吗?丈夫说我不知道。妻子说,你不知道,那你就是傻。丈夫说我知道。妻子说,你知道那你就是坏。要么是傻,要么就是坏,二者必居其一。
其实它的谬误点在哪呢?谬误点就在于,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事。如果一个东西是非黑即白的,它反倒变得很简单,那个东西就是汽车、自行车,这样的叫作汇聚性问题。而这个世界上大量的问题是发散性问题,具备各式各样的可能性。创业有可能成功,有可能失败。跟孩子相处,有可能会变得很好,有可能会不太好,都有可能。
这种可能性的基础之上,我们就得接受各种各样不同的变动,但是当你用“要么……要么……"虚假两难的方法来框定的时候,没有变动,只追求确定。
还有一个叫作诉诸主观情感。诉诸主观情感就是讨论问题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人的感受,你想想他该多难过。这种是高空打击,一般祭出这种辩论的时候,往往容易占优势。
所以为什么你在网上看很多人辩论要谨慎一点,咱们现在那些网络节目里,大量辩论的套路都是一上来先说笑话,先把你逗乐。逗乐有什么好处呢?只要你被逗乐,你的警惕心就会下降,一个人被别人逗笑了,就特别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。然后中间给你论证一部分,论证的部分也肯定不会是按照讨论问题的方式。因为他是要赢,不是为了讨论真正的结果是什么,他是为了要打赢对方。因为我就是搞辩论赛出身的,我很清楚这个。
他先举出一些对他有利的例证,最后来一个价值升华,提高到一个高度,最好是能把现场的人说哭,眼泪一流下来,赢了,这个叫作诉诸情感。我们不是在冷静客观地讨论问题,我们是在看谁的煽情能力更强。这就是孔夫子在《论语》当中讲“巧言令色鲜矣仁”(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,指花言巧语、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心)的原因。一个人讲东西最好的状态,就是老老实实、冷冷静静。
最后一个叫作假性因果。假性因果是什么呢?就是当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两件事情是有因果关系的。但实际上它们只是同时发生,是相关关系,不是因果关系。但是如果我们简单说,就是因为它,所以导致了这个结果,那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,这个叫作假性因果谬误。
以上是八个特别典型的思维谬误。我光讲完了我觉得不行,咱们得做一下练习,我在家里跟嘟嘟做这个练习,他特别开心,他很喜欢这段练习,特别好玩,你们也可以玩一下。
超过半数的人都相信外星人,所以外星人肯定是真实存在的。这是什么谬误?A,假性因果,B,乐队花车,C,虚假两难。这个很明显,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时间,两秒钟。
这个是B,乐队花车谬误。
在这场考试中作弊没有关系,想象一下,要是你考得不好,你的父母该有多难过。A滑坡谬误,B逃避话题谬误,C诉诸主观情感谬误,思考两秒。
答案是C,诉诸主观情感(谬误)。
如果我完成不了这份作业,我就考不上大学,那我就永远找不到好工作。A诉诸主观情感,B滑坡谬误,C逃避话题谬误,想一想。
答案是B,滑坡谬误。没写完这份作业,你很有可能考个更好的大学,干吗那么吓自己。
昨天我头疼,但后来喝了一些橙汁就不疼了,橙汁是治疗头疼的好东西。A假性因果谬误,B逃避话题谬误,C乐队花车谬误。两秒钟。
答案是假性因果(谬误)。
肖尔市长竟然认为加税是个好主意,他不太聪明,真是个坏蛋。A虚假两难谬误,B人身攻击谬误,C滑坡谬误。
答案是B,人身攻击谬误。
我知道你没有入选学校的音乐剧很难过,但是想想那些连戏剧社都没有的学校吧。A逃避话题谬误,B诉诸主观情感谬误,C假性因果谬误。好的, 想想看,两秒钟。
答案是逃避话题谬误,其实我讨论的是我很难过,你跟我讨论的是,还有很多地方更难过。
詹姆斯说鲨鱼是他最喜欢的东西,我简直不敢相信他不喜欢海豚。A稻草人谬误,B人身攻击谬误,C乐队花车谬误,选哪个?这很容易选错,很多人会不小心,就选了人身攻击谬误,不对,这个是稻草人谬误。
这就是我们做的一个小练习,刚刚那些可能太简单,针对的是小孩子,我们可以找一些更复杂的话题,让我们参与过社会话题的成年人可以参与进来,考一考自己的这种谬误的倾向。好,这是评估证据这一部分。
接下来,我们到了产生好奇这一部分。就是你拥有了这些证据以后,你就需要思考,你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好奇呢?那么首先是思考其他观点,有没有别的可能,是不是真的,像这个报道所说的这样,他那么生气他就是对的吗,那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呢?
这时候我们要小心,有很多东西都是相同证据,但推导出不同的观点,这个很正常。我们在生活当中,经常会觉得说一定是他证据作假,他才能够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,其实不是。有时候真的未必需要证据作假,只是他选择证据的角度不同,或者他解读这个证据的方式不同,就能够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。
比如说佛罗里达州,这是别的书上的一个案例,说佛罗里达州的死亡率在全美国最高。你该怎么解读这个事实?这是个事实,它的死亡率确实是美国最高的。所以,你要不要搬到佛罗里达州去住?
如果你从正常的角度想,死亡率最高的一个州,谁敢去那儿住,那不是危险吗?但是事实上你会看到,大量美国人就在搬去佛罗里达州住,那边气候好,温暖,有海岸,适合度假,多好。为什么呢?你得搞清楚是这个事实,而问题是为什么死亡率高。因为老年人多,大量的老年人到老了、退休了,他就搬到那儿去住,那里太舒服了。老年人可不就是比年轻人死亡率高吗?
这就是相同的证据,如果你的解读方式不一样,是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的。首先思考其他的观点,有没有别的可能性,接下来检验自己的观点。我们每个人,在轻易得出判断的时候,往往就是两步,一步叫假设,一步叫推理。假设是前提,我们看待事情,一般都有一个前提。
比如说,你看到你的朋友进了医院,你刚好从那儿路过,看到你的朋友,从医院那个大门里面出来,手里拿着纸出来了。你的反应是什么呢?我们大部分的人就会反应说,他生病了。
这就是你的假设和推理,你的前提是一个人没病就不会进医院,你看,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框架,我们假设一个人没病,他不会进医院。然后推理呢?我看到他从医院拿着单子出来。那么结论是什么呢,结论是他生病了,或者他家里人生病。
那请各位好好想想,有没有可能,他家里人没生病,他也没生病,但是他拿着一张纸,从医院里面出来了呢?好好想想看,这种状况一定是有的。我见过最搞笑的一件事是我原来在电视台的时候,采访一位嘉宾,在一个地方的城市上做节目。这位嘉宾是个歌手,但是他唱歌是需要拄拐的,结果刚把他的节目做完,第二天报纸就登出来这个人吸毒被抓进了看守所。
我当时就傻了,我说我们节目刚录完,这人吸毒?然后赶紧就去打电话求证,结果一打电话,这人接电话了,说没事,在外头呢。我们说,你没进去?报纸登了你进去了。他说,我哪进去了,没有,我是去那个看守所慰问演出。
因为他拄拐演出,两个警察从两边搀着他上台阶,被人从背后拍了一张照片,登出来说被抓了,这人进了看守所了。不夸张,这个是登在报纸上的新闻,那个时候,因为没有移动互联网,没有那么大的发酵。但是小报一登,我们吓一跳,后来一问,假的。你想,你如果看到报纸上登出来一个人,被两个警察从旁边用胳膊牵着,前面的大门上写着看守所,往里边走, 你什么反应?
你的假设是什么呢?你的假设是好人不会被警察搀着,或者好人不会进看守所。然后推理是什么呢?推理是我亲眼看到他被警察拉进看守所,结论就是那他肯定吸毒了,就这么简单。所以有时候人的假设与推理简直是简单粗暴,特别可怕。
首先你要检验自己的观点,反思你的前提,反思你的推理过程。出错就这两件事,要么是你假设的前提出错了,要么是你推理的过程出错了,所以要深刻反思。
然后第三步叫明白情绪的力量。如果你此刻很愤怒,只要你这个情绪一起来,你就绝不会再做什么深刻的反思了。因为情绪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。
所以哲学家的重要性在哪呢?为什么这个社会需要有知识分子,这个社会需要哲学家?他们的责任就是要能够冷静客观地提出不同的意见,这是知识分子的责任。但是大量不具备这种思维训练的人,被情绪轻易引导,去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。
当年卢梭和伏尔泰、狄德罗这些人进行辩论的时候,卢梭写的东西是蛮有道理的,他还是很会写文章的人。大家诋毁他的方法是什么呢?就是他是个坏人,他自己生的孩子他都不养,他把他的孩子全都送到育婴堂。所以这个人说的话你还能相信吗?
大众一听这样的话,就说这人是人渣呀,这不能相信。所以卢梭在生前一直过得特别苦,颠沛流离,到处被人通缉。但是今天来研究卢梭那个时代,你才知道,那个时候法国47%的孩子都被送到了育婴堂。生下来的孩子,有一半是交给国家去养的。所以卢梭做的这件事情,其实是当时一半人的选择。他生了孩子,他觉得自己经济条件确实不好,生活在底层,不像伏尔泰属于贵族阶层,他的底层生活确实艰难、痛苦。
贵族为什么不送呢?贵族有钱、有保姆、有宫殿,他能养得起。但是在底层打拼的这些人,大部分就选择了把孩子送到了育婴堂。所以,你用简单的事实来攻击这个人,掀起你心中情绪的巨浪,你就会得出一个不利于卢梭的结论,这就是这样。
好,明白了情绪的力量之后,你要培养同理心。一个人能做到全方位的思考,就在于他具备同理心,他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。这个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培养同理心的方法,就是你能不能学会去多读自传,多读历史上不同的人的自传。比如说你读了卢梭的文章,读了他的《忏悔录》以后,听到别人对卢梭的诋毁,你会有另外一个想法。
有的人没有写自传,就读一读传记。因为写他的传记,也多半是会站在他的立场去看待这些事情。像我们最近刚刚讲的《张爱玲传》,把张爱玲的一生整个写下来。那我们过去对张爱玲的很多疑惑、不解,甚至有人是责难,再反过头来看,你慢慢地就会多一份理解。因为理解,所以宽容。
培养同理心,去建立自己聆听和理解的能力,你的烦恼也会减少,社会的烦恼也会减少,这个世界就会和平。世界的和平来自哪呢?就来自于我们更多人能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。把你的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边,去感受一下,这时候你就发现矛盾少了很多。
我做记者那么多年,最大的感受就是,这个世界上骇人听闻的新闻非常少,几乎没有。但是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很多骇人听闻的新闻。为什么呢?
只是因为你没有了解更多。如果你了解更多那个新闻背后发生的故事、经历和人,你就知道那就是一件正常的事。正常的事发生了以后,那些想要让新闻发生的人,只截取其中的一个小片段放大给你看,让你极其愤恨,这就是新闻的诞生。
所以各位知道,新闻记者有个操守,第一条原理就是记者不能去期待新闻的发生。就是说你看到了一件事,你觉得这能写个A稿。什么是A稿呢?暴力、血腥、车祸,乱七八糟的这些,凡是能够吸引人眼球去拼命看的部分就叫作A稿。
当一个记者期待A稿发生,期待新闻发生的时候,就很容易添油加醋。甚至不需要添油加醋,只需要隐藏一些信息,公众的愤怒就已经被调动起来了,就这么简单。这里我不举案例了,因为都是过去的事了。但是凡是你听过的那些令你震撼的大新闻,一定都是有些信息你不知道,所以你才会变得那么愤怒。
现在这个时代,现在每一个业余的人都可以写东西,每一个业余的人都可以编辑材料,这危险就变得很大了。全民都在一股脑地争流量这件事,我觉得特别恐怖。他评判自己今天成功不成功,就是看自己的点击量有多少,点赞量有多少,打赏有多少。是非呢,判断呢,曲直呢,水平高低呢,一概不考虑了。
这时候你发现,没有底线的事就会变得越来越多,这也就是我觉得《我会独立思考》这书这么重要的原因。大家不独立思考,都来点击,那点击量不就高了吗?
要大家不独立思考的最简单的方法,就是撬动他们的情绪,他们的情绪只要一起来,点击量就高,就这么简单。所以一定要小心,各位,你们的情绪是别人眼中的财富,这个事是非常危险的。
判断清楚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之后,最后一步叫得出结论。得出结论的过程当中,推理和证据是基础,有很多问题是非常复杂的,我们此刻得出的结论未必代表着它不能改。如果说,你今天给我讲批判性思维,那你用批判性思维得出的结果肯定就是对的。这其实不可能,因为人类历史上所有事情的发展,都是在不断突破,不断进步的。
尤其是像我参与最多的这种关于领导力的话题、管理的话题、创业科学的话题,或者是健康的话题,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所以我们只能够说,根据现在掌握的证据和我的认知水平,我接受这样的结论。至于将来哪一天,这个结论被推翻了,那就坦然接受。假如真的是被有理有据地推翻,你应该跟着一块儿高兴。
牛顿为什么了不起?各位,牛顿提出万有引力,但是牛顿告诉你,这只是一个假设,牛顿从来就不认为有一股真正的力量,把你摁在这个地球上,不是。他说这是一个模拟。牛顿说,我用引力这个方法只是模拟,让大家能够理解这件事。
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,确实不存在引力这样的东西,而是有更复杂的原因。所以,我们要能够接受结论被颠覆,因为那只是在有限的空间、时间之内得出的结论。
得出结论的时候,要考虑你的价值观,人确实很难做到完全公允,因为你有价值观,你的价值观将决定着你愿意得出哪一类结论。比如说诚实、善良、健康、守法、守时、信用,这些东西都是你的价值观,根据你的价值观,得出你愿意支持的结论。
你可以和别人持不同的观点,不同的意见,同时做到不讨人厌,这是你完全能够做得到的。要想做到这一点,大家可以去听我们讲过的那本书,叫《关键对话》。保证百分之百的坦诚,同时也是百分之百的尊重。这就是我们把批判性思维发挥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,能够跟和你意见不一样的人对话、聊天。
最后作者说,结果不是终点。有了这个结果以后,可以找人讨论一下。比如说,你说狼应该被列入动物保护名单,好,你就去找那些认为它不应该被列入的人讨论讨论,不要只是跟同样观点的人在一起讨论,要跟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讨论。
在分享观点的时候,有两件事很重要。第一件事叫礼貌。我觉得大家在网上,普遍留言、发表意见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,我们似乎忘记了礼貌。想想看,看直播就能够发现,咱们平常见到一个女士,迎面过来跟你聊天,你会不会当着这个女士的面说长得真丑,太胖了,不好看,声音不好听。你肯定不会这样说话,因为这是最起码的文明礼貌。
但是你在网上看看,那些直播底下的留言,“难看”“你都不瘦,还教我们减肥?”“声音太难听了”就这样的东西。我们完全不顾及礼貌这件事。原因是什么呢?回到我前面讲的信息茧房,你不怕得罪人,因为你只需要拉黑他们,躲回到自己那个信息茧房里。所以你可以骂一切在说话的人,但这真的不利于你的成长。
骂人的人对自己不利,因为你只是用一个简单的咒骂替代了所有的思考,替代了准确的判断,也会错过很多的机会。这就是我们说礼貌很重要,在意见相左的时候,也应该做到彼此尊重,然后友善相处。英语里边有一个短语,with all due respect(恕我直言),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对你非常尊敬,但是我有话要直说。
所以我们跟别人辩论、讨论的时候,可以有不同的意见,但你需要有一份尊重在里面。接下来要倾听,倾听比说话要重要得多,有时候你听得多了,你发现很多话根本就不用说,因为对方想的东西跟你其实差不多。但因为你不倾听,所以你会大声地喊,两个人都大声地喊,导致双方都听不见,所以就需要更大声地喊。这就是我们会在网上互相吵来吵去,骂人、灌水的原因。甚至还有一个生意叫水军,这样的生意多吓人。
所以保持好奇、善意、专心、投入,这四个东西都是用来倾听的,你能够展开倾听,同时能够礼貌地跟别人分享你的观点和建议,那你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辩手,真的去跟别人辩论。
我们全民,尤其从小孩子开始,就应该学习和训练批判性思维,这是能够伴随我们一生的能力。曾经有一门课特别有意思,里面说有一个人上电视节目,他说不用上任何大学,只需要给我二十美元,我就保证教给你大学里你能够记住的一切。这个话说得很大,大家说那给你二十美元,你能教什么呢?
各位想想看,你大学毕业五年以后,你还能记得大学里的什么东西?历史可能就几句话;生物可能就什么细胞质、细胞核、细胞壁,这样的东西;学过金相,金相(一门研究金属与合金内部组织和结构的科学)学过什么,屈氏体、马氏体、什么氏体,别的是什么,一概不知道,这就是知识。知识的特点就是它在我们的脑海当中,很有可能很多东西就忘记了。
但是真正能够陪伴我们一生的,是科学的思维方式——批判性思维。就是我们不会轻易人云亦云,我们不会轻易相信一个不靠谱的结果,我们不会被别人的道德要求裹挟,不会被别人的情绪所压迫,这些东西才是我们能够见到一个新问题继续深入下去,再去钻研,解决问题,得出结论的这么一个过程。所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从小孩子开始,在孩子很小的时候,教会他认识这些东西。
我们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最后就是展开自我成长的过程,当你的结论是错误的时候,认错、道歉、承认,让自己进步。当你伤害了别人的感情的时候,虽然你赢了,虽然你的这个观点是对的,但你伤害了对方的感情,就感情这件事情和好,就感情这件事情道歉,因为那跟观点是两回事。
当你的感情,受到别人的伤害的时候 ,找朋友聊聊天,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,总结一下,下一次我们怎样能够做得更好。
所以我特别希望这本书早日出版。虽然很薄,薄有薄的好处。又薄又小,内容又简单的书特别容易普及。如果我们多出一些这样的书,多出一些简单的、小册子一样的东西,就有可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得懂,能够操作,能够在家里边演练。
批判性思维这件事情,核心的目的是能够减少你和整个世界之间的摩擦,能够让你的烦恼变得很少。我们在《思辨与立场》里讲过,如果你还有烦恼,一定是因为思维方式错了,就这么简单。所以无论你是在企业、学校、家庭、还是社区当中,引入批判性思维方式,都能够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顺畅、愉快、科学。
谢谢大家,我们下周再见!
共 7 条回复
那就去给她看看撒!
NB,我应该给我妈看看,第四个太真实了【妈妈你听我解释,我不是,我没有】
是樊登读书,大家可以区听一下。
如果是老师自己写的那就很不辍
从哪复制的??【doge]
篇幅好评
??????